机械-我国DI市场现状如是说
在策划这本短版快印专刊时,我们就将我国DI印刷机的利用情况列为了专刊的重点内容,但在对设备利用情况进行市场调查的进程中,我们几近要放弃了这部分。1来,DI印刷机的主要供应商对此反应低调,而其他1些设备供应商也谈到DI设备不是公司的主推产品;2来,采访了多家用户,其实际利用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媒体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掌握不好,很容易误导读者。因此,在拾起笔时,不免有些两难。 任何新生事物都具有其本身的发展轨迹,成上进程中都要承受褒贬,新技术也是如此,它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经历高潮、低谷、发展、安稳、成熟、落后、淘汰等不同的阶段,在它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应理性对待,高潮时要冷静,低谷时不躲避。DI印刷机作为新技术的1种意味也不会例外。从Print 1991海德堡推出的首台DI印刷机对业界带来的震惊,经历了Drupa 2000展出13种DI印刷机的光辉,Print 2001上世界各大印刷机生产厂商几近均推出了各自的DI产品,大有群雄逐鹿之势。近两年,印刷机的消费市场更加趋于理性,DI技术的发展也随之放慢了脚步,虽然市场不再热捧DI设备,但供应商们从未放弃过。Drupa 2004上,DI技术已不是热门,但仍有执着者不断推出新品和升级产品,如网屏的新品TruePress 344、利优比的新品3404X DI、高宝的升级产品46 Karat和74 Karat等,仍然是Drupa 2004的1大亮点。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DI。 DI技术发展回顾 1.源起无水DI技术 美国芝加哥的Print 1991展览会上,海德堡与Presstek合作推出的世界上第1台DI印刷机—GTO-DI(幅宽为520mm),标志着直接制版印刷机新时期的来临。GTO-DI是在原GTO印刷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仍然采取传统GTO印刷机的模块化结构,不同的是其利用了无水胶印工艺,省掉了润湿装置,在原来安装润湿装置的空间位置上安装了直接制版装置。直到Drupa 1995,海德堡再次推出了QM DI46⑷8开4色无水印刷机(幅面为340mm×460mm),成像分辨力最高可达2540dpi,加网线数为150线/英寸,并利用了Presstek Pearl成像技术和Pearldry Plus印版,1块印版的成像时间不足1分钟,印刷速度达1万印/小时,可在20分钟(包括印刷准备时间)内完成500印的活件。 由此许多印刷机制造商才开始意想到DI印刷机的市场潜力。1995~1996年,捷克的印刷机制造商Omni-Adast和Presstek合作,推出第1台4开DI印刷机745C DI(幅宽为660mm),不久同类型5色印刷机755C DI面世。该系列印刷机均采取无水胶印工艺。 1997年,德国高宝公司和以色列赛天使公司的合资公司卡洛特(Karat)数码印刷机公司拆迁期间能进行正当防卫吗,利用Presstek的DI技术,推出了74 Karat4开5色印刷机(幅宽为740mm)。其采取无水胶印技术,在各种纸张上均能到达1万印/小时的印刷速度。74 Karat的1大特点是Gravuflow输墨系统。这1无墨斗键、可自校正的输墨系统能到达高度可预见性的1致效果,基本改变了传统的印刷准备进程。其依照消除操作人员干预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印前部分的色彩管理上,印刷机和输墨系统能够保证印版得到均匀的墨量供应,不会产生机械性的重影故障,而与图像或油墨覆盖率无关。 2.有水DI印刷机的发展 1991~1997年,基于Presstek技术开发的8开到4开的DI印刷机,均使用专用的无水胶印油墨和无水胶印版(Pearldry)。由于在胶印机的输墨系统中加装了冷却装置,导致设备和耗材的本钱1直居高不下,影响了DI印刷机的市场推行。以后,Presstek公司开发了用于DI胶印机的有水胶印版(Pearlgold),并开发了ProFireR激光在机扫描组件,大大降落了本钱。 1998年5月,克里奥与海德堡合作,首先研制了世界上第1台有水DI印刷机—SM 74 DI。其印刷速度可达1万印/小时,使用普通胶印油墨,并可选用柯达保丽光或爱克发等厂家提供的CTP版材,大大降落了使用本钱。SM 74 DI是在原海德堡SM胶印机的结构上加装了成像装置。可通过CP2000的触摸屏对所有的印刷机组同时成像。CIP3的数据用来计算活件所有色墨的散布情况,然后转给CP墨斗进行自动设定,这有助于减少启动时的废纸量,减少印刷准备时间。 网屏也于1998年进军DI印刷机市场,并推出TruePress 5444色8开DI印刷机。其利用有水胶印技术,采取其公司自己的633nm成像技术,该设备使用的是Mitsubishi Silver Digiplate聚脂版。 3.Drupa 2000上推出的DI产品 日本利优比推出A3幅面4色胶印机3404 DI,配有益优比和Presstek联合开发的直接成像系统。3404 DI的占地面积只有传统双色印刷机的1半,最大成像分辨力为2540dpi,最高加网线数为200线/英寸,最高印刷速度为7000张/小时。 日本樱井推出全自动4色双面Oliver⑷74EPII-DI胶印机,其利用有水胶印技术,采取Presstek的成像技术,是在传统胶印机上集成了DI技术,属于混合式机型,可以传统和数字两种方式进行印刷。 阿达斯特推出8开5色DI印刷机557,其利用无水胶印技术,最高印刷速度为1.2万张/小时,幅面为381mm×520mm。 日本小森利用克里奥的技术,展出了世界上第1台对开4色有水DI胶印机—Project D(幅宽为1020mm)。Project D的特点是采取克里奥830nm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热敏成像头及成熟的SQUAREspot技术,能够在免显影印版上以2400dpi的分辨力、200线/英寸的加网线数在4分钟内成像。Project D使用的是免显影的热敏版,因此可以选用柯达保丽光或爱克发的印版。 曼罗兰也采取了克里奥的成像技术,展出了DI4开多色卷筒纸胶印机—DICOweb(幅宽为520mm)。这是市场上第1台真实的计算机直接印刷的胶印系统,第1次能够在印刷机上直接成像、去像、再成像,而没必要装版。成像操作是由3200dpi以上高分辨力的激光完成,印刷速度为3.5m/s,裁切长度可变。由于不再需要昂贵的胶片和印版,生产本钱大大降落,而且有益于环保。网屏展出新推的TruePress 744(幅宽为740mm),其结构、性能与TruePress 544相近,只是在幅面上有所改动。 4.近几年DI印刷机的发展 海德堡于2001年推出的QM DI Pro,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基于海德堡CP2000概念的最新控制台。所有的控制设置都被显示在触摸屏上,包括作业状态、信息、作业预览、自动色彩设置和给纸显示。另外,QM DI Pro还具有为5色或6色印刷提供的川流式给纸装置、自动调理的双张检测装置等,川流式给纸装置能够确保承印材料更加精确地对齐宅基地被强拆怎么补偿,也拓宽了承印材料的选择范围;印刷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够以200线/英寸的加网线数成像。另外,还可以为印刷机选配1个红外线干燥器。 2001年10月,高宝与Presstek合作推出8开4色46 Karat(幅面为13英寸×18英寸),其在结构上与74 Karat非常相近,只是使用的是传统供墨系统。IPEX 2002上DI印刷机没有突出的表现。 到了Drupa 2004上又推出了两款DI新品,如网屏的新品TruePress 344,利优比的新品3404X DI,高宝的升级产品74 Karat,扩大上光等单元。 DI机的优势 DI技术的忠实提倡者Presstek公司在首席实行官Marino先生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对DI技术的研发。Marino先生强调:DI技术与传统印刷和CTP技术宣扬的理念完全不同,DI技术代表着1种简化的工作流程,DI短版彩色印刷的定位是工作流程和客户服务。就像Drupa 2004上利优比推出的3404X DI老家祖居地拆迁没有补偿怎么办,操作人员只需点击1个按钮即可实现200线/英寸的加工质量,这是1台CTP设备和传统印刷机没法完成的。使用传统流程输出200线/英寸的印版其实不难,但要想印刷出这类效果就不再是1件轻松的事情了。 Marino先生还谈到:利用DI技术可以将所有的色彩信息和校正曲线输入到设备当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经验的需求,也减少了复制的技术难度。如果客户需要的是照片质量的产品,DI设备也都可以忠实地再现,这就是DI技术的突破,也是印刷业1直寻求的地步。正如Marino先生评价的那样,DI技术的确具有其独到的地方。首先DI技术将胶印和数码印刷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了以色粉为基础的数码印刷与传统胶印之间的空白。DI印刷机同数码印刷机1样是对传统胶印的补充,而不是相互竞争、彼此替换。 DI印刷机还具有以下优势: 1.在套准精度上,DI印刷机比传统胶印机更省时、更精确。DI印刷机直接在印版滚筒上制版,这类制版方法与传统晒版或CTP工作流程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如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印刷精度。由于后者是在印前进程中制版,然后将印版安装在印刷机上,这样一定会造成1定的精度误差,而前者是将4张空白版安装到印版滚筒上,然后同时成像。纸张每次经过印版都能被准肯定位,通常第 1个印张就能够到达所要求的印刷精度。 2.印版图文的数据在传输到印刷机的进程中被解释,这样可以实现印刷前准备程序的自动化,如墨键设置等。不需要再像传统胶印那样,要由印刷操作人员来完成印刷前的准备工作,大大缩短了印刷准备时间。另外,还可以在最后1刻改变印刷的内容。 3.与传统晒版